投稿 登录 | 注册

唐家龙: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6-01      作者:唐家龙  
分享:
文章建议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网络化生态的基础上,深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对标世界药业巨头,从规模、研发、产品、政策和投入上下足功夫,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这是历史赋予生物医药产业的使命。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地域上偏向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华东、华南地区,形成了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态势;在品牌化发展上,产业还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在知识产权的商标类别注册保护上还有待加强,同时缺乏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现实支撑;在国际化上,虽然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部署,但现时国内企业距离占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还有一定距离。

文章建议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网络化生态的基础上,深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对标世界药业巨头,从规模、研发、产品、政策和投入上下足功夫,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已经进入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生物医药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生物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根据同花顺官网数据,截止2020年底,我国A股市场共有4,233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达到80万亿人民币左右,上市企业数量较2010年实现了倍增。

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共有367家,总市值达到7.93万亿,占到总体规模10%左右,企业数量较之2010年增加了近200家,市值规模扩大了5倍有余,企业平均的市值规模翻了两倍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切实推进国际化撑力量和增量来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家龙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

1. 我国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三大态势

1.1 集聚化态势

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是领域内的头部企业,具有更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头部企业的地域分布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地域分布特征。

从东中西部划分的角度看,截止2020年底(后同),东中西部各有241家、84家、42家上市企业,占整个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的65.67%、22.89%、11.44%,东部地区是绝对的主导力量。

从省份看,广东、浙江并列第一,各有48家上市企业,江苏有32家,随后为北京、上海、山东,各有31家、25家、23家。

企业数量与市值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的市值规模达到了5.71万亿元,企业平均市值规模达到了237亿元,中部地区总规模1.39万亿元,企业平均市值规模165亿元,西部地区总规模8,100亿元,企业平均市值规模193亿元。

笔者从省份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广东和浙江企业数相同,但广东企业的市值规模达到1.38万亿元,而浙江为8,592亿元,第三位的江苏企业达到了1.23万亿元。江苏企业平均市值规模达到385亿元,远高于广东的288亿元和浙江的179亿元。

这是由于生物医药中市值居于榜首的恒瑞医药(市值约为5,942亿元)和位居探花的药明康德(市值约为3,268亿元)抬高了江苏省的平均市值规模,尽管广东省拥有位居市值榜眼的迈瑞医疗(市值约为5,179亿元)、第11名康泰生物(市值约为1,195亿元),但难以撼动江苏的地位。

总体上,上市医药生物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但是必须注意到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的局限性,可能忽略了未上市企业及企业的科技、人才、成果等内在因素。

据第一财经报道,按照机构、技术成果、人才三大科技指标,北京排名第一,拥有180家位居于领域头部的企业,广州位居全国前三,显示度高于深圳,但深圳汇聚了超过1,000家医药生物企业。

1.2 品牌化态势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品牌化是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发布了“2020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榜单。

入榜标准基于医药企业创新根基、创新过程、创新成果三个维度,入选企业按25%分位划分出4个梯级。恒瑞医药、再鼎医药、中国生物制药、齐鲁制药、天士力等25家企业位列创新天梯的第一梯级。

在100强中,沪苏京上榜企业最多,分别有22家、17家和12家。这些企业,要么是综合性的强势龙头企业,要么是细分领域的冠军,具有极强的品牌效应,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肿瘤、内分泌、呼吸道疾病等治疗领域。

商标是品牌化的一个基础。根据最新的尼斯商标分类标准,45个商标大类中,第5类、第10类,和第1类的一部分、第44类的一部分商标可归类于医疗、医药等方面。

这里主要看第5类和第10类商标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间(统计期间为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2月15日)我国共申请商标911.65万件,注册557.65万件,截止到2020年12月15日,累计注册2,839.12万件。

其中,医疗医药类申请注册商标59.62万件,实际注册商标31.60万件,分别占2020年全国申请和注册量的6.54%、5.67%,截止2020年12月15日注册量达到了141.24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97%。

可见,生物医药类注册商标的申请呈现增长态势,但总体迈向品牌化进程和力度可能还有所不足。从省份看,广东申请量是11.96万件,远高于排第2位的浙江(4.78万件)及随后的山东(4.73万件),而广东的注册量是6.12万件,随后是浙江(2.64万件)、山东(2.56万件)。

截止到2020年12月15日,注册商标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广东(24.70万件)、山东(11.40万件)、浙江(10.96万件)。由此可见,广东傲居榜首,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企业家群体的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1.3 国际化态势

总体上,我国生物医药处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中低端位置。国家在《“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曾明确提出推动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制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此举措令一些省市加快了国际化进程,其中作为外商投资重镇,上海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企业。

2018年11月7日,上海市发布《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致力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生物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出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发起、参与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健全研发外包与服务产业链,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与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措施。

2020年10月,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提出要培育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江苏恒瑞医药、上海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面向创新药研发及新技术、新疗法,通过对外许可、合资合营、海外投资等方式开展了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冲击全球各行各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企业积极开展疫苗积极研发,在这场全球抗疫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时代商学院雷映指出,疫情因素进一步催化了我国CRO/CDMO的国际化并扩大了市场份额。例如,2020年药明康德来自海外的收入达。到123.9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75%⁽¹⁾。

2. 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突出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收益特征。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大资本的作用:一是人力资本,二是风险资本。

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过去从销售和生产渠道切入的创业者可能占据多数,但当前越来越多创业者选择以技术创新切入。因此,无论是竞争的需求还是产业领域技术门槛的要求,科学家、工程师将成为生物医药创业和创业成长中的重要创新要素。

在英国剑桥周边、美国波士顿区域和芝加哥费米实验室周边,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科技人才、创业人才不断涌现,孕育成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之谷。这背后亦有资本的强力推动。因此,要注重引导汇聚机会型创业者、龙头企业主体,吸引大量的创业风险投资人涌入,从而为解决生物医药产业的 “痼疾”——高投入、高风险提供资本支持,形成了创业者、科学家(工程师)和风险投资人的利益共同体,构筑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网络。

以此为基,通过产业从集聚化转型为生态化,从品牌化上升到高端化,从国际产业格局参与者逐渐上升为主导者,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自立自强。

2.1 切实推进生态化发展

现时,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在不断地向生态化集群转变,而不是简单的地域集聚。从美国来看,围绕波士顿、纽约、圣地亚哥等区域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这些区域同时具有网络化的创新生态体系,保证了生态圈的创新要素和资本流动。区域内的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数量、质量、拥有的创新药和专利数量,均处于业内龙头地位。

反观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与分散化并存,集群效应和生态效应不突出。根据第一财经对国内15,000家左右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分析,90%以上的地级市都有生物医药企业,其中排名居前的前十个城市汇聚了30%的企业⁽²⁾。

从产业链看,上中下游之间缺乏地理连续性。从产学研融通看,除北京、上海能较好地呈现机构、人才、成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外,大多数省份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存在着明显错位处于中低端锁定的状态,难以与国外先进集群和企业进行有效竞争。

因此,生物医药需要进行产业纵向和横向的时空优化,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上进行优化和调整。近年来,北京中关村和亦庄医药生物园、上海张江、河北沧州,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成都、武汉等多地也在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园区化发展。

为此,需要更好地发挥生物医药领域的头部企业、头部机构和头部学科的作用,以其中一极或多极为主导,推进集群化发展。没有头部,可以探索引入头部;有头部,要让头部之头转向去占据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头部,从而使得机构、学科、人才向产业、技术、产品转向,打造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当然,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必须注重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突出自身特点,整合资源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从而实现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的产业定位,造就区域内的溢出效应,形成区域的共生正向反馈机制。

2.2 切实推进高端化发展

在这次新冠疫情的疫苗研发竞赛中,我国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不同类型的多种疫苗,成为世界上供给能力和注射能力、疫苗效能全球领先的国家,背后有着大量科研人员长期而不懈的努力,积极地呈现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国力量。

但总体上,产业国际化层次仍然不同",一句改为:向世界彰显了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中国力量。但总体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层次仍然亟待提高。

《科技日报》于2018年曾刊载《“靶点”难寻,国产创新药很迷惘》一文,记述了突破仿制药迈向创新药面临的困难局面⁽³⁾。在很多领域面临着国外的专利和技术壁垒,例如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国内三甲医院或者说大多数医院的精密医疗检测平台、医学影像仪器,都由国外企业提供;很多特殊病的特效药,专利权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我国日常检测试剂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80%的核心原材料是通过进口解决的⁽⁴⁾。同时,还面临着国外累积优势的马太效应压制。例如,美国礼来公司推出的创新药GIP/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研发项目,预估净现值达到78.32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实现全球销售额21.98亿美元⁽⁵⁾。单个产品的收入恐将超过前述很多上市医药生物企业的营业收入。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号召,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根据刚颁布不久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生物医药领域重任在肩,必须守土有责。制定好发展的行动纲要,创新体制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整体效能⁽⁶⁾。

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建成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实验室,要突出结合科学、工程、创业、创投资源密集汇聚的特点,整合优化科技资源、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的配置,实施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

要面向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医药的薄弱环节,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做好重点突破,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以及前述关键原材料等方面,系统提升并形成能够自立自强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国家在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发展高端医疗设备;要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这是近期和未来15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指南。

与此同时,要切实增强生物医药领域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撑能力,切实加强专利技术、商标的保护,通过专业技术和产权化、品牌化,占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形成竞争优势并获得累积优势。

必须注意的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化不是放弃一般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应该围绕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围绕高质量生活对健康需求的升级化,围绕国外垄断产品和技术,围绕大幅提升药效、降低诊疗成本的目标,开展专项性和普适性的技术攻关。既服务于一般性的健康需求,也服务于特殊病的需求,既面向国内的医疗保健和消费的需求,也面向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需求。

2.3 切实推进国际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视野局限于一地,局限于一域,局限于一国,与视野俯瞰全球市场有着显著的差异。所谓“上士闻道”,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把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实现“闻道先行”。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随着“双循环”发展的内在需求彰显,我们更需要厘清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路径。(未完)

编辑│李慧

封面故事|唐家龙: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


[1] 雷映.疫情催化,医药生物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与国际化[OL].时代周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6TG12M90550DNB5.html.

[2] 项维肖,黄旭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版图[J].第一财经杂志,2020(6):150-153.

[3] 张佳星.“靶点”难寻,国产创新药很迷惘[N].科技日报,2018-5-7.

[4] 尹薇.我国日常检测试剂八成核心原材料需进口,卡脖子局面需破解[N].健康时报,2021-3-29,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3-29/doc-

ikkntian0678042.shtml.

[5] EvaluatePharma.World Preview 2020, Outlook to 2026[R],https://www.evaluate.com/thought-leadership/pharma/evaluatepharma-world-

preview-2020-outlook-202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OL], 新华社,?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搜索文章/转载

请戳菜单栏

qkbj@ste.gd.cn

投稿合作请洽

+86 20-8316-3251

商务合作请洽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5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