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程翔、林禧霞、雷嘉欣:透视与解析: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

发布时间:2021-04-09      作者:程翔、林禧霞、雷嘉欣  
分享:
本文在揭示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内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及建议,以加快长三角区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性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

长江三角洲区域科创产业协同布局与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¹⁾,科技金融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为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撑。

本文在揭示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内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及建议,以加快长三角区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性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

程翔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林禧霞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雷嘉欣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长三角区域作为全国市场要素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其产业尤其是科创产业的协同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²⁾,2020年12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更是将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在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无论是加强协同创新产业建设、提升基础互联互通水平,还是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等方面均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

因此深度探析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示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协同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强力支持与鼓励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三省一市在科技金融领域协同成效显著,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安徽三方联动发力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方阵布局。

(一)科技金融政策机制协同

早在2003年由苏沪浙三地发起签订的《关于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正式启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合编制重要规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出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审议通过发挥上海科技金融龙头引领作用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政策;制定推动长三角科技金融要素高效流动的《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等等。

在政策协同机制方面,四地深化探索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金融要素流动提供政策保障,加快长三角区域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融合进程,推动该地区原始创新动力源和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形成。

(二)科技金融要素市场协同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充分发挥该区域多要素联动优势,积极助推科技金融要素市场协同。

在科技信贷市场方面,沪苏浙皖四地金融机构联手在沪设立了长三角投资基金,积极与高新企业组建长三角联合信用担保公司,共同签署了“长三角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合作机制”,通过投贷联动提升科技信贷产品以及供应链金融产品效能,加大对区域内科创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

前不久G60科创走廊与江苏银行联合推出了“G60科创贷”,定向服务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四新特征科技企业,具有支持范围广、增信方式活、信用额度大、审批速度快等优势⁽³⁾。

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上海证交所科创板成立一年多来,在上市企业选择、发行制度、定价方法、估值模式上进行全新的制度设计,为区域优质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此外,在上海的龙头引领作用下,其余三省辖内城市加快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进程,目前正在形成以上海产权交易所为中心、以浙江产权交易市场和江苏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向地(市)级城市发展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并向外围城市及其他地区辐射的交易布局,产权交易的盘活也为科创企业开拓了证券融资以外的融资新渠道。

(三)科技金融平台搭建协同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整合聚集区域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品服务信息,着力推动科技金融平台搭建,运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打造长三角科技金融平台,致力于区域涉企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优惠共享,广泛开展包括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投贷联动、双创债、融资租赁、公募REITs、G60成指ETF等产品在内的交易合作⁽⁴⁾。

迄今为止该平台已有长三角引导基金102个,债权产品104个,股权机构143家,覆盖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诸如南京“鑫云+”互金开放平台、阿里云数据市场等产品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三、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及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开展以来,国家一直在强化对长三角区域的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力度,但由于三省一市间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以及区域内政策统筹力度不足,导致长三角区域目前呈现出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根据(表1)2017-2019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方面,长三角区域内的江苏、上海、浙江地区经费投入强度一直位居国内前列,而安徽的投入强度却连续三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7-2019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R&D)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以科创板上市企业家数为例(如图1),截止到2020年末,长三角区域内江苏是41家、上海是36家、浙江是17家,而安徽省仅9家科创板企业,上市数量仍停留在个位数。

图1 长三角区域科创板上市家数(截止到2020年末)

数据来源:iFind

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目前呈现的是“两省一市”的集聚分布状态,对本就比较落后的安徽支持相对不足,区域间金融资源和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的状态,势必会阻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科技金融配套机制资源仍需完善

目前,长三角区域正发展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前沿地带,新技术在金融产业深度的应用将改变传统金融的交易场景、运营模式与服务效率,随之而来的是对信息共享机制和人才配套建设的高要求。

首先,长三角不同区域的科技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原有的各类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数据库尚未有效打通,使得区域间信息资源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融合;其次,尽管长三角区域市场化氛围浓郁,但民间科技资金流动缺乏政府间的统筹规划与协同,信息资源、金融资源与产业发展所需难以实现精准对接;最后,具备一定技术行业背景的科技金融人才明显不足,难以应对在科技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亟需提升

长三角区域坐拥四大自贸区,凭借其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集聚国内外大量的科技与金融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但是该地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却任重道远:制度建设方面,知识产权的界定不清与模糊,致使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受阻;信息平台搭建方面,区域间交流平台搭建水平并不一致,使得技术信息的共享流通难以完全实现,在科研项目成果共享、技术交易市场开放等方面还存在隔阂,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导致区域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足;科技体制方面,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科技体制存在与市场脱节问题,如科技资金分割不合理、政策扶持方式单一、绩效评价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等。上述问题均制约科技金融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中的意愿和效率。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协同,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

长三角科技金融的融合与协同创新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与鼓励力度:一是各地政府要充分探索和挖掘自身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结合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实况,制定符合本城市区域发展特色的科技金融政策,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区域错位互补发展模式促进长三角整体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二是政府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有效协同与对接,积极助推跨区域担保、通保、互保等政策的落实,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统筹规划,促进科技金融资源和科技金融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未完)

编辑│张孟月、余健仪


[1]孟添,祝波.长三角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思路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4):58-73.

[2]赵菁奇,孙靓,王泽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0(05):103-110.

[3] 李成东.“G60科创贷”产品发布[N].解放日报,2020-12-16.

[4] 宋薇萍.上海携手长三角G60城市给产业插上“数字羽翼”[N].光明日报,2021-01-06.

搜索文章/转载

请戳菜单栏

qkbj@ste.gd.cn

投稿合作请洽

+86 20-8316-3251

商务合作请洽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4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