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何勇军:科技金融发展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9-08-14      作者:何勇军  
分享:
科技金融不仅仅是金融产品,创业投资不仅仅是投项目,还有更多的是对科技团队和科技企业的成长辅导,这些都是未来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是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手段。科技金融作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对我国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原有的科技金融模式也会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科技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提升对科技项目的判断;不论是单一城市的发展,还是都市圈经济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对政府顶层协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不仅仅是金融产品,创业投资不仅仅是投项目,还有更多的是对科技团队和科技企业的成长辅导,这些都是未来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

 

科技金融的特殊时代

 

    我们现在整个科技金融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状态,这个特殊的状态是什么?第一,就是科技金融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第二,随着新时代下科学技术迭代周期和爆发式发展,科技金融已经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只讲究“给钱”的科技金融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了。第三,现在科技金融产品本身,实际上没有很好地解决真正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上各个省市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特别大,且多表现为集聚效益。以京津冀为例,北京在2016-2018年三年中拿到科技金融产品直接融资的企业4732家,北京一家企业获得的科技金融产品,可能比河北省与天津市所有企业获得的金融产品加起来还要多,所以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情况是我们务必探讨的问题。认清致使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再来讨论河北省和天津市应该怎么做,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来看,北京因为有足够多的资金和资源集聚,所以其科技金融的服务效果会比较好,上海和深圳亦然。

 

    这些地方已有的发展状况,如企业数量、企业质量、地方经济活力、当地历史发展使其“与生俱来”的办事和处事风格等等,造就了他们可以以直接又简便的方式去运用科技金融手段。比如,深圳的南山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用很“粗暴”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政府承担风险进行出资。仅南山区其三板企业上千家,上市公司一百多家,其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已名列前茅,但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科技金融服务地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在总结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基础上,再来看看,我们的宏观经济状况,毋庸置疑,2018-2019年国内经济状态并不是很好,这从国内各种新闻事件都呈现出来了,如:2018年底资管新规出台,去杠杆推进;减税降负、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增速换挡……

 

    在这样一个低迷的经济背景之下,我们试着利用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康波周期来看现行的经济发展。康波周期是由技术创新驱动的一个持续时间在40~6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在这个理论下从原理到技术再到应用,每20年会有一个大的变化。那么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前20年靠的是资源,后20年靠技术实现从12的发展,现在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周期转折点——即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技术应用的12回归01

 

    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动金融创新,金融与科技融合形成科技金融有着客观的必然性。我们正好赶到了中国发展创新的新起点。这一方面表明科技金融需要尽快发展,助力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对我们从前习惯的旧的科技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要求。

 

科技金融当下遇到的瓶颈

 

1. 科技项目含金量有待提高

    从知识产权质押来看科技项目含金量有待提高。我们不难察觉当下大部分的科技金融产品都偏好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期,而未来的科技金融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深度参与。如此,反观当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远不够理想,这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研究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当前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是“知识产权质押”,尽管很多省市制定了很多政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但现实的情况是,要真正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落地很难。因为投资机构和企业很难通过转化它而获利,这种情况归根究底是知识产权质押要求知识产权必须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交换价值和商业属性。要求知识产权能够再变成生产力,变成真正的生产资料、生产要素。这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很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和有效性存在问题,同时对进行科技研究、开发和提供科技项目的科技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升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现在很多科技企业的综合能力并没有达到使金融产品获取利润的基本要求。

 

2.企业老板的思维模式需要升级

    科技企业的提升除了硬科技创新之外,还包括企业的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创业者的思维提升。很多创业者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老旧模式中,认为公司就是不断地积累财富,没有上升到真正把做企业当成一个使命的高度。恰恰这种思维的提升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质量提升,从而吸引科技金融产品的进入,进一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跟人一样有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内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死亡,原因就是当下我们的科技创新应用12的周期已经到了尾声,我们要走出以往的资源依赖性经济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原本的生存动力已经消失,这是所有的转型升级都必须经历的阵痛期。而在这个阵痛期内,如果企业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趋势和动力的迭代,企业就会关闭。

 

    老板作为一家企业的掌舵者,如果他对财富的认知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未来经济的走向缺乏认知,那么在到处都强调科技、创新的环境下,企业的淘汰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强调科技金融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基于一个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去发现、去认知社会经济的未来、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3.政府统筹协调力度迎来更高要求

    目前来看,科技创新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北京,不过北京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政治中心,因此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案例来判断。但深圳可以,深圳是在一个荒芜之地成长出来的一个城市。在深圳,科技金融做到了全市统筹:金融局在做科技金融,工信局在做科技金融,科创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在做科技金融,发改委在做科技金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四个部门都在做科技金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协调效率非常高。这是其他科技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好的城市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全市政府部门联动的高效率、高效益,是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高要求。在很多城市,科技金融局限在单一的科技口,如此,科技金融的管理范围就会集中在科技口的资源,政策的调动性就不好。真正的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仅是简单地做金融产品,更强调体系性、相互配合。如何建立一个全市范围的高联动性、高协调性的体系,我想这应该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都市圈、城市群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对各城市之间资源的互动、互通也提出了要求,也对各城市之间科技金融体系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成都是中国科技金融的发源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国办发〔201780号),明确成都高投集团盈创动力公司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获全国推广。然而,各地资源禀赋、文化、政府部门的职能差异,导致了盈创动力全国推广的遇到一些障碍。基于此,我认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对科技金融发展同样很重要,也很关键。

 

4.创投项目的风险掌控困难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过程。深圳科技金融全市统筹的结果就是真正实现了科技金融体系从01全过程的覆盖,使得科技金融前置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阶段。这种前置是未来科技金融现需要爆发的位置。但是,现实情况中,我们发现创投、银行产品,很难向技术创新链条的前端移动。因为越往前,意味着风险越大,这些风险需要如何掌控呢?风险的责任谁来承担呢?政府部门作为顶层设计和引导部门,如何去掌控这种风险,特别是科技项目本身的科技含量的发现和判断,对于政府来说也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一点上,以色列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色列在20多个行业发展当中都会有首席科学家来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判断。而且在这些最前沿的成果转化当中,85%的风险资金钱由政府承担,15%由私人承担。这种风险承担能够实现的重要原因在于以色列的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个人对社会的信心和信誉,整个国家对创新的追崇等决定了很少出现寻租行为。而在中国,如果管理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设计出现一些瑕疵,可能中间就有寻租行为,这是中国比较特殊的地方。所以中国要把科技金融做好,从外延来看,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本身的问题,放大一点看是一个社会系统的问题。

 

5.科技金融相关研究不足

    究竟如何将科技金融的体系向技术和科技的前端发展?这要求我们回到科技金融产生的场景中来。科技金融产生于很多场景,每个场景的特征都不相同,如研发阶段风险判断困难、个人信誉、社会层面的寻租等,技术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对风投来说更看重IPO等退出途径的效率和效益,私人部门更热衷参与到这个阶段。我们怎么来对每个场景匹配政策、匹配产品呢?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总体设计、顶层研究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中国在科技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其实是不够。

 

    其次,我们说科技金融要投资科技型产品,但科技产品目前的判断手段其实值得我们一再讨论。如何去判断项目的好坏、前景、可投性,其实除了硬核的数据库(如企业专利数、科研人员数)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因此,我认为探究当地科技金融最核心的要素、最具驱动力的要素是什么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技金融体系创新思考:如何解决当下的瓶颈

 

1. 科技金融需要我们多维度思考

    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金融成果案例(见表1),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科技金融是一个强调多维度逻辑性的事务,强调多种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政府(间接补偿)、金融机构(银行、保险、担保等)、平台(信息库)、需求方(企业)。

 

    从概念来看科技金融,现在的名称和翻译(Science & Technology Finance)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出科技金融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试着让这个名词更直白、更通俗一些,叫科技企业或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S&T EnterprisesFinancial Service System),或许能够引发大家对科技金融更多维度的思考,比如支持不仅从金融产品的创新,还要从管理、服务上下功夫。

 

2.给予地区资源禀赋更多关注,打破部门职能局限首先,各个省市由于经济实力、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它的科技口的资源匹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次,新经济时代下,科技创新项目呈爆发式增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数据调查、研究、分析就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如哪一类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政策。然而,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并没有完全打通,比如科技部门对数据的掌握不如工商部门,投资机构的数据掌握在证监会或者金融局,科技部门不掌握投资机构的数据等。如果这些数据能够打通,我想科技金融的发展速度会更上一层楼。因此,科技金融需要大部制地去统筹,让政策保持有效性、连贯性和持续性。


3
.科技金融的服务创新

    最近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科创板企业,110家科创板企业当中,90%以上的企业都有创投机构。独角兽企业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去服务的。实际数据也表明了科技金融不是产品和资本对接那么简单,核心还在于服务,要把科技企业服务到位。我们也提出一个理论:寻找并服务60分到90分的企业!科技金融不是万能的,它是有局限性的,它服务的群体是有限的,一定是高端人才下的高科技企业,质量太差的企业只能被淘汰。

 

    那么,如何服务?强调人员的专业性。尽管我们已经有很多科技类、金融类专业人才,但是科技金融人才的要求更高,既要了解债、股,还要了解企业成长、政府政策等等,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很高。如果一时无法找到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将业务模块化,让员工能按照谋划的业务去发现和创造价值。这样的专业性要求也对创投机构提出了要求,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的机构有2万多家,但实际上46%的风险投资资本由其中20家机构掌握,这表明小的投资机构很难存活,因为它的专业性和行业的属性严重不足。所以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大的投资机构汇集分析能力、服务能力。投后服务能力其实比投资本身更重要。如果没有足够强的服务能力,被投企业要上市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公司能整合上市,就是因为背后的资本方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各种服务,包括管理和决策上的指点。

 

4.企业评估手段和动态数据库建设

    我们现在的企业评估方案并没有帮助企业认知到自身资本能力的不足。比如企业去银行贷款,银行不会确切告诉企业影响贷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企业也不会去反省自己到底哪里不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模型——资本力提升方案,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的短板,这是科技金融服务非常有必要去做的。

 

    全国科技金融平台都有数据库,但是相对来说都是静态的,一年可能更新一次。这对于地区的投融资效果、资本服务的跟踪评价,以及当地科技金融的持续优化来说是不够的。如何推动企业对数据更新的常态化,建立企业动态数据库是值得思考的。

 

5.科技金融前端需要产品创新,更需要风险分担

    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上,越往前风险越大。因此我们除了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还必须设置一个合理的风险共担制度。这时,需要政府在创新氛围和创新资本上进行引导。科技金融是利用金融来帮助科技,但是科技也需要具备成长能力,因此,一定是企业具有成长的基础加上风险共担,之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才会顺其自然地向上发展。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98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技与金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