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以占全国近11%的GDP总量,承载着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路重任——这里是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上工业企业约7.4万家的“制造大省”,拥有31个工业大类全产业链条、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体量之大、产业链条之完整、技术生态之丰富,使其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绝佳窗口。
2021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数字孪生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同年7月,广东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要求“推动工业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为数字技术应用奠定制度基础。
数字孪生作为一种集成多物理、多尺度、多学科属性,具有实时同步、忠实映射、高保真度特性,能够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交互与融合的技术手段,其在制造业的应用有助于企业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改善生产决策管控、产品设计验证等环节。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长期困扰制造业企业的“不愿转”“不会转”痛点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强教授指出,广东省制造业企业仍存在企业面临“需求模糊、路径不清、方案缺位”的“不会转”问题。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鑫认为,由于数据标准化未打通、组织内部协同不一致、技术投资回报预期不明朗等原因,导致了制造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还伴随着“不愿转”的层层阻力。
今年2月至4月,《科技与金融》编辑部以本专题为契机,探访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深入了解他们在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广东制造业企业、赋能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同时,《科技与金融》深入广东制造业产业一线,走访了美云智数、华龙讯达、陆盛智能等8家企业,从数字孪生技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出发,分析探讨了不同企业对数字孪生技术的需求差异,该技术与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
通过调研了解到,广东省内部分制造业企业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已在生产工艺优化、装备智能调参、产线逻辑优化等核心应用场景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了“技术—产业—生态”协同推进的广东模式。
如某光伏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中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以全园区三维可视化管控系统显著提升物流调度效率并优化仓储成本结构,同时通过构建起动态优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
又如中鹏热能通过为陶瓷窑炉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模式高劳动强度、能耗相对较高、安全防范级别较低等痛点,其中人力成本在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接近一半的节约。这些实践案例对于解决制造业企业“不会转”的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本专题通过解析数字孪生技术在广东制造业的经验实践,揭示其破解转型梗阻的核心价值,不仅为学界提供技术落地与产业适配的鲜活样本,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同时为面临“不愿转”“不会转”困境的制造企业厘清实施路径,注入转型信心。
出版周期:每月9日出版
订阅单价: 25.00元/期
订阅年价:275.00元/年
刊号:CN44-1737/N ISSN 2096-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