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周宏春: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1-04-08 16:13:44 作者:周宏春  
分享: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

预期目标“6%以上”低于国际机构和国内研究单位“8%”的普遍预期。事实上,“8%”是对实际增速的预期。在疫情冲击下,上一年度经济增速总体下降,基数较低,所以本年度同比增速会比较高。

若假定上一年度增速正常,那么本年度增速测算应约为8%,对应的经济增长量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5%;“6%”增速对应的增长量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3.7%。但是如果预期增速目标设为8%,将与“十四五”5%~6%预期增长潜力难以衔接。

虽然今年1、2月份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的增长走势,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受疫情走势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酒店餐饮、客运服务、旅游娱乐等与人群集聚有关的服务业发展仍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

李克强总理对设定6%以上的目标做了说明:既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又考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既淡化GDP导向,又是经济高质量的导向;既考虑今年经济增长,又考虑“十四五”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要增进福祉,就要扩大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受疫情影响,“宅经济”发展迅疾,互联网+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渠道,线上消费迸发活力。未来要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产品和服务。

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加快电商、快递业进入农村,扩大县乡消费。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包括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投资与消费的有效结合,以投资引导绿色消费,实现新时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要增进福祉,需要提高公众消费能力,并从提升群众收入和降低商品制造和流通成本入手,就业是提高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尽管今年就业形势延续了多年来的总体平稳态势,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并存。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900多万人;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国外疫情一天不结束,国内防控一天不能松,疫情也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因此,要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要增进福祉,需以产业为基础。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新发展格局之基础。中国产业类别最为完整,配套齐全,深度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保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要统筹推进锻造长板和补齐短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产业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统筹新兴产业布局;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对芯片元器件、材料、半导体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芯片制造的攻关。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由大型企业提需求、建生态、组织资源、串联上下游,由小企业聚焦单点突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也是民生。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地在变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3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上升10.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6%,劣Ⅴ类下降7.8个百分点。

部分区域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毫不动摇地促进城乡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改革、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推动国际物流畅通,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事前风险防控、事后及时经济补偿的保障作用,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大的国际空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增强供给的精准性、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需求侧管理,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淤点”“堵点”“断点”和“痛点”,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