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况杰:谈如何用好抗疫特别国债

发布时间:2020-07-21 17:11:17 作者:况杰  
分享: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出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

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每个城市改扩建1~2 所现有医疗机构;每个省份建设1~3 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并且对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储备清单也提出了具体的数量建议。

新冠疫情防控不能松懈,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我国应继续在公共卫生领域加大投入,补足短板,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十分必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基础。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由中央财政发行1万亿10年期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如何用好抗疫特别国债,让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有效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当前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等。

  • “不平衡”主要是指公共卫生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卫生资源特别是高端资源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同样是中小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公共卫生资源也不平衡。
  • “不充分”主要是指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的供给不充分,应急的医疗器材储备不充分。

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快,流行广,不分区域,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很高,一旦疫情爆发,各地都是潜在高危地区。而我们知道,传染病人的转运风险大、成本高,最好的方法是就地隔离治疗。

因此,在每个县都安排至少一家医院建设专业隔离病房并配备专业医疗人才和应急物资储备,在每个地级市都建设一家专业的传染病院,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新冠”疫情,也暴露出我国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如专业的呼吸科、传染科医生数量不足,专业的调试呼吸机的技师数量不足,专业的院感(医院传染管理)人才更加不足。

疫情初期,北京复兴医院、哈尔滨市二院等医院爆发了院内集中感染的病例,虽然这在国内众多执行防疫任务的医院中,是低概率事件,但也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如何严格防范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是对我们公共卫生系统的资源调配能力的一场大考。

经济学里的资源配置理论讨论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用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而对于公共卫生这样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就不能够只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的配置,而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源的调配。

在抗疫特别国债的使用上,应该有重点地向中西部、中小城市倾斜,特别是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倾斜。同时,除了用于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相关医疗器材和药品的储备等硬件条件以外,还应该考虑用一部分资金专门进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包括在医学院系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对现有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对承担最基层公共卫生的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预防大于治疗,中医的理论是“治未病”,在公共卫生领域也是这样的道理。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还应该加强对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知识教育。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大意是指一个经济主体自己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如果是不利影响,则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如果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经济主体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甚至危害而不能受到责罚,那么必然对全社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疫情期间隐瞒行踪、不戴口罩外出、组织和参与密集性的聚餐、集会等,可能会造成“外部不经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打击这类“外部不经济”的行为,抗疫特别国债的使用,也应该促进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监督、处罚机制,加强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公共卫生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重大卫生事业,是组织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培养民众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用好抗疫特别国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TF

编辑|李佳琪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7月刊,欢迎订购本刊,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