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从呼吸机短缺看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0-05-12 17:03:34 作者:况杰  
分享: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相关的医疗器械和耗材严重短缺。除了医用口罩、防护服外,呼吸机成为最短缺的医疗物资之一。

在平时,呼吸机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相对平稳,几乎不会遇到需要快速大幅度扩大产能的情况。而本次疫情凸显了呼吸机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扩大产能来实现大规模增产,以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

面对以上问题,决策者们需要重新研究和审视呼吸机乃至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问题。笔者曾经有过十年医疗器械销售和市场管理的经验,对此问题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文试图从生产技术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呼吸机是一种能替代、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电子机械装置。

和大部分现代化的医疗器械一样,呼吸机是基于医疗技术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的机械电子产品,是各种技术的集成。目前,世界上高端呼吸机市场基本由欧美厂家占据,我国的呼吸机生产厂家则在中低端市场具有相对优势。

呼吸机必须具备四个基本功能,即向肺充气,吸气向呼气转换,排出肺泡气以及呼气向吸气转换,依次循环往复,需要对流量、流速、压力等进行精密感知和控制。因此,感知气体通量的传感器和支持气体输送的动力装置,这是呼吸机的两个核心零部件。

呼吸机的传感器分很多种,一般包括气体流量传感器、血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电薄膜传感器、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等。每一种传感器的性能和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呼吸机的可靠性。

传感器的供应商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具有高重复性、高精确度和高可靠性的传感器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和欧洲厂家手里,国产传感器的

精度和可靠性与霍尼韦尔等国际一流供应商相比,产品性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动力装置的零部件方面,音圈电机是一个驱动气缸阀实现高频往复运动的关键部件。音圈电机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结构简单、推力均匀、运行平稳、定位精度高、调速范围宽等。音圈电机的主要供应商来自于美国和日本。

除了主要零部件供应的制约,组装调试也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的。世界各国对医疗器械的生产在工艺、设备、软件管理系统等方面都有严格标准,需要对其功能、环境进行测试, 并且对临床使用进行严格的评估。

这就是我国汽车等跨行业厂家转产口罩相对容易,而转产呼吸机相对难度大的原因。

因此,面对疫情带来的呼吸机短缺的问题,世界各国有必要审视相应的 产业政策。

我们知道,由于专业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一般是比较确定的。生产厂家考虑到经济效益,一般不会有很大的产能冗余。同时,又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制约,因此在疫情爆发时,即使市场需求有几何级数的扩张,厂家也无法及时以同样的速率扩大产能。

这时,就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以应对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考虑将呼吸机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必要的基础医疗器械(包括耗材)列入“必要医疗器械”清单,对清单内的产品进行一定的公共储备和产能备份安排。

在公共储备方面,因为扩大产能的主要瓶颈是关键零部件的供给,因此建议由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的储备,尤其是需要从境外购置的关键零部件,政府可对企业超出正常生产需要的战略性库存储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产能备份方面,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协调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柔性制造的 布局,引导具备条件的非传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平时进行相关必要医疗器械生产的条件准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医疗器械的研发是一项耗时长、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一般新产品的研发都是由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提出需求,由专业人士进行概念性研发路径规划,由机械、电子等方面的专业工程师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最后再由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评估验证。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进行长期的战略布局。

目前,世界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被GPS(美国GE、荷兰飞利浦Philips、德国西门子SIEMENS)三家综合性医疗器械巨头和美敦力等细分领域的医疗 器械龙头企业垄断。

但近年来,以迈瑞医疗和鱼跃医疗等为代表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企业生产的医疗监护产品,家用呼吸机和制氧机等已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特别是机械、电子、通信、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得益于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对医疗器械的行业发展也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一些厂家通过跨国并购,提高了技术水平,初步取得了通向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敲门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智慧医疗的概念也逐渐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这给后面进入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应对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而呼吸机等必要医疗器械的产能提高也需要全球供应链的协同作用。只有各方通力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满足全人类社会应对疫情的需求。 

编辑:李佳琪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5月刊,欢迎订购本刊,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